从宏观数据看中国经济
●三因素致价格涨幅回落但还不能掉以轻心
●通过投资消费扩大内需存在巨大潜力
●国际金融危机尚未出现转机迹象
●中国有抵御金融危机影响的能力
在华尔街金融风暴已经扩散至全球的情况下,中国经济将向何处去?10月20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前三季度GDP、CPI、投资增速、外贸等宏观经济数据格外引人注目。在国新办10月20日举行的中外记者招待会上,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司长李晓超介绍了今年前三季度国民经济的运行情况,并就当前中国经济的热点问题回答了中外记者的提问。
今年以来我国居民消费价格出现了继续回落的态势。李晓超认为,居民消费价格涨幅出现回落,是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出台实施的结果,也与有针对性地对控制价格采取的措施有关。同时,国际价格涨幅回落也有不小的原因。
为了控制物价持续上涨,从国家宏观层面上,一是实施了从紧的货币政策和稳健的财政政策,随着与此有关政策的落实到位,货币供应量增速明显放缓,总供给与总需求的矛盾得以缓解,有利于控制价格的上涨。二是采取了有针对性的控制价格的措施。三是国际初级产品价格和居民消费价格涨幅回落。
李晓超分析,从当前看,经济运行中存在着促使居民消费价格低位运行的一些有利因素,比如总供给和总需求的矛盾缓解,有利于控制居民消费价格的过快上涨。来自国际价格传导的压力有所减弱,也会促使居民消费价格保持在一个低位的水平。翘尾因素的减弱,也有助于价格涨幅走低。但同时也要看到,经济运行中还存在着一些影响价格上涨的因素和一些不确定因素。
如何通过投资消费扩大内需?李晓超表示,扩大内需不外乎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投资,另一方面是消费。针对今年运行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特别是经济增速放缓、企业实现利润和财政收入增速回落,10月17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对这些问题进行了研究,并做出了总体安排和部署。
李晓超说,从现阶段来看,尽管改革开放30年来我们国家经济发展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是农业基础还比较薄弱,需要大量的投资。我们一些基础设施,包括交通、城市建设还需要大量投资。地区协调发展中西部地区也需要大量的投资。
就消费而言,投资的着力点更多,存在着巨大的市场潜力,城乡居民对改善住房的愿望十分强烈,对汽车等主要耐用消费品的需求还比较强劲,对满足各层次服务的需要也比较旺盛。
当前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主要是国际金融市场动荡多变,世界经济增速明显放缓,国际经济环境中的不确定不稳定因素明显增多,对我国经济的影响不断显现。李晓超认为,作为对外开放度日益扩大、与世界经济联系越来越密切的中国,受到此次金融危机的影响很大。
当前的这场金融危机不仅波及面广,而且影响度深,更严重的是目前仍处在不确定的动荡之中。就危机波及的范围而言,始于美国的这场次贷危机如今已演变为世界金融危机,不仅波及到了欧洲、日本等发达国家,也波及到了部分新兴和发展中国家,对个别国家的影响远远出乎预料。
从其影响深度看,这场危机先后影响到信贷市场、资本市场、商品市场,对一些国家实体经济的影响也逐步显现,并有加深的苗头。更值得关注的是,尽管国际社会对这场金融危机都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单方面或联合采取了降低利率、注资、收购、接管、降税等应急措施,但金融危机尚未出现转机的迹象,目前仍处于不确定和动荡之中。
当前世界金融危机对中国未来经济会产生一些不利的影响,李晓超认为,当前需要密切关注三个方面的影响。一是要密切关注对吸引外资的影响。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些年来,我国吸引外商直接投资保持了较快增长,对我国的经济发展也发挥了重要作用。2007年我国吸引外商直接投资783亿美元,今年前三季度达到744亿美元。由于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世界流动性的减少,估计对我国外商直接投资会产生一些影响。
二是需要关注对出口增长的影响。出口的快速增长一直是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2007年已经达到37.5%,受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世界经济增速减缓明显,这将对我国出口产生较大的影响。今年前三季度,我国出口增速比去年同期回落了4.8个百分点。
三是需要关注对投资者和消费者信心的影响。投资者进行投资,消费者进行消费,往往都是建立在对未来投资和消费的信心的基础之上,世界金融危机已严重打击了世界各国投资者和消费者的信心,我们国家也不例外。
但是,我们也要看到,我们国家有抵御这一影响的能力,有抵御这一影响的基础和空间,首先是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积累的财富和奠定的基础;二是有国内较高的储蓄率,资金来源稳定、丰富、充裕;三是内需潜力较大,扩大内需的空间较为广阔;四是出口结构仍有拓展的余地,资源型国家经济增长仍在加快;五是政策操作空间还比较大,包括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结构政策、产业政策,都有较大的余地。
李晓超认为,我们既要看到当前面临的困难和挑战,增强忧患意识,同时也要看到我们的优势,增强我们克服困难和挑战的信心,在政策上要采取积极审慎的宏观经济政策。
作者:程瑞华来源:金融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