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年中宏观经济分析.不确定性导致通胀压力不容忽视
影响未来物价走势因素包括:第一,经济转型带来的成本推动型通胀压力将持续较长时间;第二,资源性产品价格形成机制改革亟待破题;第三,PPI对CPI的传导作用较弱。
为此,我们要从综合运用多种政策措施有针对性地治理通胀、发展农业生产,保障农产品供给和切实提高社会(包括居民和企业)承受通胀压力的能力等三方面入手,来控制物价或治理通胀压力。
上半年物价形势五大特征
第一,CPI涨幅回落,消费环节通胀压力有所减轻。今年5月份以来,居民消费价格涨幅进入下降通道。5、6、7月份,CPI同比涨幅分别为7.7%、7.1%和6.3%。1-7月,CPI累计同比上涨7.7%,比1-5月回落0.4个百分点。翘尾影响减弱以及食品价格回落是推动CPI持续走低的双重因素。
从CPI构成看,食品价格上涨趋缓是CPI涨幅回落的主要原因。从CPI八大类构成看,前7月除食品价格上涨外,其余七类构成价格呈现“四涨、三降”的格局。
第二,PPI持续上涨,生产环节成本上升压力加大。与CPI不断回落相反,今年以来生产环节物价继续呈逐月走高的态势。自2007年10月份开始,工业品出厂价格涨幅持续扩大,7月份同比涨幅达10%,是1996年以来的月度最高涨幅。生产资料价格大幅攀升是PPI持续上涨的主要动力。
PPI中,与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直接相关的生产资料价格涨幅也自2007年以来逐月走高。今年7月份,生产资料出厂价格同比上涨11.7%,比去年同期高9.5个百分点。从PPI 构成看,食品价格回落带动生活资料出厂价格不断走低。
第三,进口初级产品价格大幅攀升。今年二季度,各月进口价格同比分别上涨21.8%、20.9%和20.1%,平均为20.9%,比上年同期高14.2个百分点。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大幅上涨和我国对原油、铁矿石、大豆等资源和能源进口依存度较强是进口价格大幅上升的主要原因。
第四,固定资产投资价格上涨较多。央行监测的企业商品价格变动情况显示,今年以来固定资产投资品价格持续攀升,2-7月各月分别环比上涨0.6%、1.3%、1%、0.8%、0.7%、0.6%,同比涨幅由2月份的6.3%,上升至7月份的8.8%。据统计局监测,固定资产投资价格2007年持续攀升,今年以来更是加速上涨。固定资产投资价格同比涨幅由2007年的3.9%跳升至今年一季度的8.6%,上半年同比涨幅进一步扩大到10%,比去年同期高7.1个百分点。从构成看,建筑材料和设备器具购置价格上涨是主要原因。
第五,高物价对经济运行的负面影响显现。首先,高物价侵蚀了居民收入,降低了居民实际消费购买力,加大了低收入家庭的生活困难;其次,消费价格上升打击消费者信心;再次,生产资料价格上涨使企业生产成本上升,利润空间受挤压。
三大因素影响未来物价走势
第一,经济转型带来的成本推动型通胀压力将持续较长时间。从目前来看,我国处于新一轮经济转型期。在新一轮经济转型期内,成本推动型通胀压力将成为我国较长时间内不得不面对的现实。首先,我国粗放式经济增长的资源和环境代价过大,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是新一轮经济转型的着力点,这将带来资源价格和环境保护成本上升;其次,扩大消费需求要求提高居民收入。扩大消费首先就要提高居民整体收入水平,缩小城乡居民间收入差距。而居民收入的提高,尤其是占人口多数的中低收入群体收入的提高必将带来劳动力成本的提升;再次,发展农业,提高农民收入需要农产品价格适度上涨。
第二,资源性产品价格形成机制改革亟待破题。现阶段随着资源需求量快速增大,资源性产品价格过低和价格体系扭曲对宏观经济的负面影响也越来越大。
一方面,能源和资源价格过低不仅无法抑制资源需求,还会带来对资源的过度需求。巨大的能源需求在无法依靠国内生产完全满足时,不得不转向国际市场。国际市场原油、铜、大豆等资源性产品价格迅速走高,国际市场价格的上升又通过进口环节影响国内的资源性产品价格,形成输入型通胀。
另一方面,资源价格形成机制的扭曲造成资源供应短缺,煤电油紧张。今年以来,随着国际煤炭、原油价格的快速上涨,价格因素使得国内“煤电油”紧张程度加剧。总体来看,资源型产品价格形成机制的改革已经越来越迫切。
第三,PPI对CPI的传导作用较弱。从近年来PPI与CPI的实际运行情况看,PPI对CPI的传导作用较弱。PPI与CPI两者之间更像是在各自独立运行,PPI对CPI的传导作用非常微弱。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是:第一,PPI与CPI构成差别很大,这就造成了CPI走势主要受食品价格的影响,而PPI走势主要受生产资料价格变动的影响。PPI与CPI在统计上的不对接,造成两者运行差异较大。第二,在工业消费品处于买方市场的情况下,PPI上涨难以对CPI形成有效传导。在目前我国工业消费品市场仍处在买方市场格局下,生产资料价格上涨虽然使企业感受到成本压力,但企业为保住市场份额,不敢轻易加价,往往采取内部挖潜或压缩利润的办法,因此PPI向CPI的传导作用受到限制。
采取综合措施有效控制物价
从目前来看,三季度CPI持续回落势头已确立。首先,翘尾因素三四季度将快速衰减。去年价格上涨对今年三季度的翘尾影响仅为2.6个百分点,对四季度的影响进一步降至0.9个百分点;其次,食品价格有望持续回落。今年夏粮连续第五年增产,秋粮作物也长势良好,为全年粮食的增产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再次,7月下旬以来,国际市场原油、有色、农产品等大宗商品价格均出现一定幅度的回落,其中,原油国际期货价格跌幅超过20%,国际输入性通胀压力有所减轻。综合来看,三季度CPI将上涨5.6%左右。
反观四季度PPI,其上涨压力依然较大,但随着翘尾因素的影响趋于弱化、国际大宗商品价格进入调整期、国内需求保持平稳,如果政府不推出新的资源性产品价格调整措施,PPI将在三季度见顶。考虑到目前国内成品油、煤等资源产品与国外仍存在相当的价差,而成品油与原油价格、煤电价格之间的倒挂较为严重,通过资源价格改革来缓解资源、能源价格扭曲问题的要求越来越迫切。而CPI涨幅的回落和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的回落都为资源价格改革的出台创造了条件。如果资源价格调整政策在奥运会后推出,则对四季度的PPI走势形成一定的正向推动作用。由于PPI向CPI的传导力度较弱,PPI 与CPI之间的价格倒挂将使得相关领域企业利润被压缩。
CPI与PPI四季度的涨幅将取决于政府是否会出台新的资源价格调整政策,以及调价的力度。对于资源价格扭曲的状况,政府未来进行资源价格调整的可能性将加大。如果再次上调成品油和电的价格,则四季度CPI将高于4%,如果能控制在6%以内,则全年CPI涨幅可控制在6.9%以内,PPI可能受调价影响在四季度维持高位。
对此,我们建议,应从以下三大政策措施方面着手,来控制物价或治理通胀压力。
第一,综合运用多种政策措施有针对性地治理通胀。首先,把握时机,适时适度对资源性产品价格进行调整。对资源性产品价格不能采取简单管制的方式进行治理,而宜采取价格释放和价格疏导相结合的方法。为此,需要在充分考虑社会承受能力的前提下,通过适时、适度推出资源性产品价格调整,有序推进价格形成机制的市场化改革,来逐步消除资源价格过低和价格形成机制扭曲的负面影响。当物价形势有所缓和,应对扭曲比较严重的资源性产品进行适度调价。尤其是在原油价格、煤炭价格、天然气价格高位运行时,可对成品油、电价、工业及居民用天然气价格进行一定调整。在调价的同时,进一步完善对部分困难群体和公益性行业的补贴机制,将实际影响降到最低。
第二,要发展农业生产,保障农产品供给。鉴于国内粮价大幅低于国际市场价格,政府最低收购价也已低于国内市场价格,为保护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可适度增加粮食储备,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继续增加农业综合补贴,扩大对粮食、食用植物油、肉类等基本生活必需品和其他紧缺商品生产环节的补贴额度;同时对农资产品生产按比例给予财政补贴与税收优惠,降低农资产品出厂价格。扩大食用油、猪肉等食品类产品进口的财政支出,通过下调进口关税,提高出口关税和实行出口限额控制等方式,对农产品进出口实行“奖进限出”。
第三,切实提高社会(包括居民和企业)承受通胀压力的能力。CPI上涨对低收入群体冲击最大,应适当加大对受物价上涨损害的低收入群体的补贴,抓紧研究建立与物价上涨相适应的城乡低保等社会救助标准动态调整机制。PPI上涨不会直接传导到CPI,但会增加企业成本和经营困难。为此,应通过财税和金融手段,帮助企业通过改造升级、加强管理、创新技术等方式来提高对成本上升的消化能力。